第15章 百战老兵
茫的戈壁。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肃州总兵,一方诸侯,位高权重。而北上剿捻,面对的是飘忽不定、凶悍狡诈的捻军骑兵,前途未卜,生死难料。
但他没有丝毫犹豫。老湘营的旗号,曾大帅的召唤,于他而言,是比官位更重的责任和使命。
他迅速交割印信,从麾下和肃州驻军中挑选出最精锐、最富实战经验的两千余名老兵,重新打起那面浸染过无数血火的老湘营战旗,星夜兼程,挥师东进!
再次见到曾国藩,是在河南周家口的大营。
昔日名震天下的湘军统帅,如今两鬓染霜,眉宇间带着深深的疲惫和忧虑。当他看到风尘仆仆、甲胄鲜明的刘松山带着一支军容整肃、杀气内敛的老湘营劲旅出现在辕门外时,那双阅尽沧桑的眼中,陡然爆发出久违的光彩。
“松山!”曾国藩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他快步上前,竟不顾身份,紧紧握住了刘松山那布满老茧、骨节粗大的双手。
“来得及时!来得及时啊!国家板荡,正需忠勇之士!老湘营威名,老夫久仰!今日得见,军容之盛,名不虚传!” 他用力拍了拍刘松山的臂膀,目光扫过刘松山身后那些虽然面带长途跋涉的疲惫,但眼神锐利、腰杆挺直的将士,感慨万千:“此真乃百战劲旅!松山,剿捻平乱,拱卫社稷之重担,老夫就托付于你和老湘营了!望尔等再展雄风,荡涤妖氛!”
刘松山单膝跪地,甲叶铿锵作响,声音洪亮而坚定:“大帅知遇之恩,松山与老湘营将士,万死难报!剿灭捻匪,保境安民,卑职等必效死力,绝不负大帅重托!不负老湘营旗号!”
这一刻,他不再是独镇一方的肃州总兵,而是重新找回了那个在血火中搏杀、与袍泽同生共死的老湘营营官的身份。
他的脊梁,为这面旗帜而挺直;他的刀锋,为这支劲旅而淬炼。
从此,刘松山和他统率的老湘营,成为了曾国藩剿捻战场上最锋利、最坚韧的一把尖刀。
同治七年(1868年),决定性的时刻到来。清廷调集重兵,将西捻军最后的主力,围困在山东境内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窄三角地带。
这里河网纵横,地势低洼,不利于捻军赖以生存的骑兵机动。
最后的决战,在酷热的八月打响。
刘松山的老湘营,被部署在徒骇河防线的一个关键渡口——高家渡。
这里是捻军试图向北突围撕开缺口的必经之路。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数万陷入绝境的捻军,如同疯狂的困兽,在首领张宗禹的亲自督战下,一波接着一波,不计伤亡地向高家渡的清军阵地发起亡命冲击。
马蹄声震得大地颤抖,刀矛如林,箭矢蔽空。
简陋的土木防线在巨大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顶住!死也要给老子钉在这里!”刘松山的声音已经吼得完全嘶哑,他站在最前沿的一道矮墙后,手中的腰刀早已砍得卷刃,身上崭新的总兵官服被硝烟、汗水和敌人的血污浸染得看不出本来颜色。
他亲眼看到一个又一个跟随他多年的老兄弟,在击退一波敌人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下一波汹涌而来的骑兵洪流吞没。
惨叫声、马嘶声、兵刃撞击声响彻云霄。老湘营的阵地如同惊涛骇浪中的礁石,一次次被淹没,又一次次顽强地显露出来。
最危急的时刻,一股精锐的捻军骑兵,在一个悍勇头目的带领下,竟突破了老湘营左翼的薄弱环节,如一把尖刀直插中军!
眼看阵线即将被撕裂!刘松山双眼赤红,猛地拔出腰间那柄跟随他多年的、缺口累累的佩刀,对着身边仅存的亲卫营厉声吼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湘营的种子不能断在老子手里!亲卫营,随我填上去!死战!”
他身先士卒,如同一头发怒的雄狮,迎着那奔腾而来的马队就逆冲了上去!
刀光闪处,当先一名捻军头目连人带马被他那凝聚了全部力量与悲愤的一刀劈倒!这决死反冲锋的惨烈气势,竟让突入的捻军骑兵为之一滞!
亲卫营的悍卒们紧随其后,用血肉之躯死死堵住了缺口,用长矛、大刀甚至牙齿,与敌人展开了最原始的搏杀!
后续的清军援兵终于赶到,合力将这股突入的捻军彻底绞杀在阵前。
高家渡,最终成了西捻军无法逾越的天堑。徒骇河水被染成了暗红色。
随着各处防线捷报频传,西捻军主力终于被彻底歼灭于山东境内。
震动天下的捻乱,至此平定。
紫禁城的嘉奖诏书很快传遍军前。刘松山因高家渡死战、力保防线不失、重创捻军主力的卓着战功,被朝廷特旨封赏为“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这是极高的荣誉,意味着他的功勋可以荫及子孙。
紧接着,实授广东陆路提督的任命也传达下来,位极武臣。
庆功宴上,觥筹交错,颂扬之声不绝于耳。
同僚们纷纷举杯祝贺这位新晋的提督大人和世职勋贵。
刘松山端坐主位,脸上挂着得体的笑容,回应着众人的敬酒。
然而,当喧嚣稍稍平息,无人注意的间隙,他的手却下意识地、反复地摩挲着悬在腰间的佩刀刀柄。
那刀柄早已被汗水、血水和岁月浸润得油亮乌黑,上面布满了累累的砍痕和缺口,每一处都记录着一场生死搏杀,一个倒下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