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宁望书城>书库>历史军事>大宋河山> 第204章 导引

第204章 导引

  凡经过吏部铨选、放任知县的新官,要提前发出谕贴红告示,通知将到任的县署衙门。告示的开头写“新任某某府某某县正堂某某为晓谕事”,文中说明上任时间、迎接地点、各项事宜等等。而新官到任时,本地衙署官吏与乡绅都要到郊外的接官亭迎接新官入城。

  紫气东来嘛,故而,县官是由县城东门入城,此时,家眷可先进衙署安置,而县官则需要前往城隍庙里斋戒、沐浴,并将三牲祭礼,各种祭祀所用器皿准备妥当,夜宿在城隍庙的宰牲房,以便准备第二天向城隍祭祀的仪式。

  但元城县主官空缺一年,王棣此次补缺,倒省事不少。次日,他去了府衙拜见上官,出示吏部告身,简单交接后便由府衙通判大人相陪到元城县衙宣布任命,便算是被大名府上下认识、认可了。

  不过,新官上任的仪式还是少不了的。

  三日后,城东城隍庙。

  本地耄老充当的赞礼官唱:“跪,行三献礼!”

  王棣行礼。

  礼毕,唱:“读祝!”

  执事者跪读:“维某年某月某日,某官某,奉命来官,务专人事,主典神祭,特与神誓:神率幽冥,阴阳表里。予有政事未备,希神默佑,使我政兴务举,以安黎庶。予倘怠政奸贪,陷害僚属,凌虐下民,神其降殃!谨以牲礼致祭,神其鉴知。尚飨!”

  新任官员对城隍神立誓,即保证认真履职并接受神的监督,亦期望自已治事如意,官运亨通。而里民参与城隍庙祭祀活动,祈求城隍神庇佑,期望家庭事业发达,安居乐业。

  城隍为城邑之保护神。所以,庙奉及陪祀之神,皆为循吏良牧、名臣勇将;或有美政懿德,施惠泽于人民;或能御灾扞患,建功业于国家。

  这番庄严肃穆的仪式下来,王棣方算是真正的走马上任。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返回县衙,路上行人指指点点,相互打探消息。不久,十七岁的状元郎主官元城县的超级新闻便在全城传开。

  县衙里,王棣照例要发表一番就职宣言。

  这种没什么营养的文字游戏,王棣前世可没少玩,无非是“为官之道不敢或忘”、“与诸位同心戮力报效朝廷造福一方”云云,末了再告诫敲打一番,“若……勿怪吾言之不预也”之类。都是些场面活,至于有多少人听又有多少人虚与委蛇那便不得而知了。

  他也未想过初次露面就能收到什么效果,可以想象的是,整个元城县衙只怕是没几个会服自己的,阳奉阴违的定然不在少数。那便拿个小本本记着,以观后效。当然,也可以抓典型,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卢主簿仍旧在病中,大致可以就此荣养了。只是他自己未主动请辞,朝中也不好派人接任。

  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设主簿,惟御史台、诸寺等署有之。唐诸州以录事参军取代主簿。宋代县主簿的设置,主要是依据县内人口数的多少而定,在人口数少的县内,或不设主簿有其他官职兼任,或只设主簿兼领丞、尉等职。县主簿的设置在宋代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县内人口数的变化、区域的合并而导致的事务增多或者是治安情况的变化,会有增设或是废省的调整。

  宋代赤、次赤、畿县的县主簿一般由选人担任,其余等级的县由初任者担任。其中,较高等级的县的主簿会由科举出身者担任,恩荫者能够出任中、中下县县主簿,摄官、进纳、流外人等无出身者,只能担任中、中下、下县等等级较低县的县主簿,且升迁等不如科举出身者快。,不仅负责勾稽簿书,还负责征督赋税、出纳官物、参与县内的司法等职能。

  不过,县主簿的职权可不小,在特殊情况下会兼任令、丞、尉职,并在兼任时担负起他们的职责,如平决狱讼、狱讼推讯、抓捕盗贼等职责。还常常会被监司、郡守以符檄委派差出,差出时的职能主要有催督赋税、行视水利工程、检视灾伤、处理积颂等。

  卢主簿这请了长病假,在王棣与宗泽到任前,元城县大小事务便尽落在秦县丞一人身上,未出乱子实属不易。

  秦县丞大权在握,却也说不上一手遮天。毕竟,他是外来官,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有些事还是绕不开经营多年的本地官僚卢主簿。况且,元城是府治所在,上面还有大名府压着呢。即便是再细微的小动作,还能逃得过知府、通判、判官、推官这些府衙主官幻火眼金睛去?

  不过,知府梁焘、通判陈师锡对秦敏学这位属官评价都挺高的,皆用了“兢兢业业”一词。至少,在上官心里,秦县丞是个肯做事、能做事的人。

  王棣与大名府这位通判大人颇有渊源,在拜见了梁知府后,特地去拜会了陈通判,相谈甚欢。

  “有名贤之德行,追踪古人;有西汉之文章,冠绝当世。”

  这是苏轼对陈师锡的评价,二人同师于欧阳修,更是相知好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师锡,字伯修,是建州建阳人。神宗熙宁年间,在太学求学,以才智出众着称。神宗知道他才华出众。等到廷试时,他起初列名只在甲榜和乙榜之间,神宗偶然读到他的应试之作,再三阅读而屡加赞叹,回头对侍臣说:“这一定是陈师锡所写的。”打开密封一看,果真是这样,就把他的名次提拔跃升到第三名。

  他调任昭庆军的掌书记一职,郡中太守苏轼很器重他。倚重他来处理政务。后来苏轼获罪,被捕后送到监狱,亲朋好友大都害怕躲避不敢见他.唯独陈师锡挺身而出为他饯行,又安顿好了他的家眷。

  通判陈师锡,元佑初年,正是因为苏轼的推荐,陈师锡升调工部员外部,并负责管理京城开封附近的县镇。

  当时京郊将官过于残酷严厉,得不到士兵的拥护,正好又是军中大检阅的时候,士兵们喧哗鼓噪,不服从调配,将吏也不知如何应对。陈师锡飞马来到军中,查出领头闹事者将他绳之于法,军中检阅照常进行,又罢免了那虐待士兵的将领,京畿人士无不叹服。而枢密院仍以事先未向上报告为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