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就完全是自由心证,对方到底有没有起作用,林燃认为毋庸置疑,无论是帮他在阿美利肯立足,还是说帮他和洛克菲勒、摩根建立联系网络,又或者是在学术界帮他背书。
这些,换其他人来,大概也没有谁能做的比霍克海默更好了。
林燃顿时有些感伤,八年时间,一年可能都未必能见一面。
自己未来能去德意志的时间少之又少。
这才叫真正意义上见一面少一面。
也许这次就是永别。
“是的,伦道夫,我年纪大,如果不是你的话,我想我大概60年的时候就要回法兰克福了。
华国人讲究落叶归根,我们德意志人虽然不讲究这个。
但我们同样有故土的概念,有家乡的概念,我希望自己能够在生命的最后日子,在法兰克福度过。
伦道夫,你还年轻,你不知道,人小的时候时间过的很慢,长大之后时间过得很快,但年纪大了之后,时间又开始慢起来。
这种时间上的感受,会让人更想要在晚年回到故乡。”
德意志同样强调故土,故土算是德意志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了,像2014年的时候,奥格斯堡举办和平庆典就使用了“故土?我从未去过!”作为口号。
林燃听完后默然,他不可能因为自己的感伤而让老头一直呆在纽约吧。
他都会感觉自己是国际鸡尾酒里无法融解的冰,时刻渴望着能够回到华国,哪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也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回去。
自己有这样的感觉,就更无法去要求别人。
林燃长叹一声后说道:“好,我明白了。
教授,在我们华国近代的诗人写过一首长短句叫《送别》,我也不知道,你离开纽约的时候,我是否能够亲自到场送别,但我先提前把这首歌唱给你听,就当提前送别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歌声中尽是感伤,林燃心想,自己居然不知不觉来60年代快整整六年时间了。
本章完
阿美莉卡将面临两难的局面,要不要自毁长城,要不就任由舆论完全控制不住,任由思想碰撞。
人类思想碰撞是一方面,科技则是另外一方面。
在这个时空,用卫星互联网取代光纤,直接走高频太空发射的技术路线反哺现代。
等技术成熟之后,在月球背面塞高性能的人工智能,搞万能神谕,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意提问,从平凡到深奥。
林燃现在也没料到会有GPT这样的技术路线,更想不到会有Deepseek这种只要几张显卡就能给触及灵魂回答的玩意。
不过哪怕是微软小冰,对于60年代的民众来说,也和林燃预测的技术奇点人工智能差不多了。
只是林燃没想到,未来南美的革命者们有事要问D老师,霓虹的赤潮也要问D老师,阿美莉卡的抗争者同样如此,甚至华国的.
想找到教授留下来的宝藏吗?就来月球背面吧!什么星际大航海时代啊。
哪怕没有苏俄登月,光是挖掘教授留下的宝藏,足以让这些国家疯狂投入航天技术。
要知道,林燃可是放在了月球背面。
他们要完成月球背面着陆,长时间滞留寻找,再加返回地球。
“寻找教授的宝藏。”
林燃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世界低语,在月球前沿埋下诱饵。
等苏俄完蛋,投入航天没兴趣,对走出地球没兴趣,光靠美元潮汐就能肆意收割全世界,那我给你们找一个理由,一个足够让地球人疯狂的理由。
国家将竞相追逐,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奇迹,将资源投入太空。
至于等人类到了月球背面探索,他再搬到火星上就好了,等人类能大规模探索火星,那时候星际时代已经开始了,也就不需要噱头了。
从文化到科技,全面点燃这个时空。
这么做之后,整个世界的技术路线也会完全被带到一个林燃自己都无法把握的方向上去。
“伦道夫,真是糟糕的一年。”霍克海默教授年纪愈发大了,圣诞节前林燃去看他的时候特意带了自己的著作《系统性种族主义:一个压迫理论》。
霍克海默教授接过书之后和林燃抱怨道:“我不想看到战争,可是无法避免战争的出现。每天看着战争的消息,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我都觉得糟糕透了。”
他接过林燃的书之后说道:“好名字,确实也符合你的思想。”
林燃这次要提出的《系统性种族主义:一个压迫理论》是批判性种族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原本也属于法兰克福学派的一支,以批判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
认为基于各种身份的不平等,包括了种族、阶级、性别、国籍、残障等,这些相互关联组合产生的压迫。
原书主要是剖析白人对黑人的压迫,很少把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