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宁望书城>书库>都市青春>日常养生常识> 第4章 中老年人养生七不贪

第4章 中老年人养生七不贪

指顺时针按揉50次,至脚底发热,能增强全身阳气。

  三、四季养生的时间密码:顺应二十四节气的调养之道

  1. 春季养生:从立春到谷雨,疏肝养肝正当时

  节气养生的黄金时段

  春季是肝气升发的季节,从立春(2月3-5日)到谷雨(4月19-21日)的6个节气中,尤以惊蛰(3月5-7日)前后最为关键——此时阳气破土而出,人体肝阳易亢,需重点预防高血压、眩晕等问题。

  春季养生的三维方案

  - 饮食:增甘少酸,以柔养肝

  推荐"春季三白汤":白芍10g、白术15g、白茯苓12g煮水代茶,可柔肝健脾;每周吃2次菠菜炒猪肝,菠菜清肝火,猪肝补肝血,但高胆固醇者可改为菠菜豆腐汤。

  - 运动:舒缓伸展,顺应升发

  清晨练习八段锦"左右开弓似射雕"式,可拉伸胁肋部肝经;周末踏青郊游,通过接触自然美景缓解肝郁,研究显示,春季户外行走30分钟/天,能使焦虑情绪评分降低28%。

  - 情志:戒怒戒郁,条达气机

  肝主情志,春季宜多听角调音乐(如《胡笳十八拍》),角音入肝,可疏泄肝郁;遇到烦心事及时倾诉,避免"生闷气",中医认为"怒伤肝",一次剧烈的情绪波动可能需要3天才能恢复肝脏功能。

  2. 夏季养生:从立夏到大暑,养心护阳是根本

  夏令养生的核心矛盾

  夏季阳气外浮,人体呈现"外热内寒"的特点——外界高温使气血趋向体表,胃肠功能相对虚弱,同时心阳易亢。现代医学也发现,夏季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

  夏令养生的关键举措

  - 饮食:苦辛并举,清心护脾

  早餐吃凉拌苦瓜(用蜂蜜腌渍减少苦味),可清心火;午餐喝冬瓜薏米汤,冬瓜清热,薏米健脾,兼顾心脾;晚餐可吃少量葱爆羊肉(辛温助阳),但每周不超过2次,避免燥热。

  - 起居:子午觉养生法

  子时(23:00-1:00)和午时(11:00-13:00)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夏季再忙也要保证子时熟睡,午时闭目养神20分钟,研究显示,坚持"子午觉"的中老年人,夏季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37%。

  - 防暑:科学降温,勿伤阳气

  出汗后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澡,可用温水擦拭;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从空调房外出前先在门口站2分钟适应温度;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湿热体质适用)或生脉饮(气阴两虚者适用),预防中暑。

  3. 秋季养生:从立秋到霜降,润肺防燥是核心

  秋令时节的生理挑战

  秋季空气中湿度下降,中医称"秋燥伤肺",现代医学表现为呼吸道黏膜干燥、纤毛运动减弱,易引发咳嗽、支气管炎。同时,秋季气压变化大,中老年人血压波动明显,需格外注意。

  秋季润燥的立体策略

  - 饮食:白色入肺,以润为养

  经典方"秋梨膏"制作:雪花梨10斤榨汁,加入川贝母10g、百合50g、蜂蜜200g,小火熬至膏状,每日取1勺冲温水饮用,润肺效果显着;每周吃3次银耳莲子羹,银耳富含植物胶质,可滋润呼吸道黏膜。

  - 起居: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秋季宜早睡(22:00前)以收敛阳气,早起(5:30-6:00)吸收清新空气,促进肺气宣发。起床后可做"叩齿吞津"法:上下牙齿轻叩36次,将唾液分3次咽下,能滋养肺阴。

  - 运动:敛而不泄,动静结合

  选择太极拳、五禽戏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跑步、打球等耗气运动;秋季登山是不错的选择,但需注意:高血压患者避免登高过陡,关节不好者佩戴护膝,登山时间控制在1小时内。

  4. 冬季养生:从立冬到大寒,补肾藏精是要诀

  冬令养生的科学依据

  冬季人体代谢率降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中医认为此时"肾主封藏",是滋养肾精的最佳时机。现代研究表明,冬季补充肾精(如蛋白质、微量元素),能使中老年人次年春季的免疫力提升25%,感冒发病率下降40%。

  冬季补肾的全周期方案

  - 饮食:黑色入肾,温补不燥

  "三黑粥"配方:黑豆30g、黑米20g、黑芝麻10g,加入核桃5枚、枸杞15g,煮粥食用,每周3-4次;羊肉萝卜汤是冬季经典补品,羊肉500g与白萝卜同炖,加少许胡椒粉,既能补肾阳又不生燥。

  - 起居: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最佳起床时间为日出后(约6:30-7:00),避免过早外出受寒气侵袭;睡前用黑豆50g煮水泡脚,水温43℃左右,泡至后背微汗,可温肾助眠。

  - 情志:藏而不泄,保持内守

  冬季宜减少社交活动,避免情绪过度激动,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使志若伏若匿"。可在家中练习书法、绘画,或听宫调音乐(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