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宁望书城>书库>都市青春>日常养生常识> 第78章 补气养血,百病不生

第78章 补气养血,百病不生

红豆、薏仁、红枣一起煮成红豆薏仁红枣汤,具有利水渗湿、补气养血的功效;将花生、红枣、桂圆一起熬煮成花生红枣桂圆汤,能够健脾补血、养心安神;将黑木耳与瘦肉一起炒制,制成黑木耳炒瘦肉,既能滋阴润燥,又能补血养颜。

  中药调理:补气养血的利器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在补气养血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众多中药以其温和而持久的药效,精准地调理人体气血,帮助我们恢复健康。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症状,中医师会巧妙地运用中药方剂,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专属的调理方案。

  在众多补气养血的中药中,人参堪称“补气之王”。人参性微温,味甘、微苦,归脾、肺、心、肾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称其“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现代研究表明,人参含有多种人参皂苷、多糖、挥发油等成分,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造血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疲劳能力和应激能力。对于气血极度虚弱、大病久病之后的人群,人参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可将人参切片后含服,或用开水冲泡代茶饮,也可与其他药材一起炖煮,制成人参鸡汤等药膳。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黄芪是常用的补气药材,被誉为“补气之长”。它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心功能,调节血压,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可将黄芪与枸杞、红枣一起泡水饮用,也可与鸡肉、排骨等食材一起炖汤,如黄芪炖鸡、黄芪排骨汤等,既能补气养血,又能滋养身体。

  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当归是补血的要药,被称为“妇科圣药”,对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血虚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同时,当归还能活血通络,改善血液循环,对于瘀血阻滞引起的各种病症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将当归与熟地、白芍、川芎组成四物汤,这是补血调经的经典方剂,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也可将当归与羊肉一起炖煮,制成当归生姜羊肉汤,具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的功效,尤其适合女性在经期或产后食用。

  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熟地黄是补血滋阴的良药,对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熟地黄常与其他药材配伍使用,如与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组成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与当归、白芍、川芎组成四物汤,可增强补血的功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除了上述中药,还有许多其他药材也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如党参、白术、茯苓、阿胶、何首乌等。在使用中药调理气血时,一定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症状,合理选择药材和方剂,避免盲目用药。同时,要注意中药的服用方法和剂量,遵循医嘱,以确保安全有效。

  经络按摩:激发气血运行的活力

  经络,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宛如一张密布全身的网络,将人体的各个部分紧密相连。通过按摩经络穴位,可以激发经络的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达到补气养血、养生保健的目的。《黄帝内经》中记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充分说明了经络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在众多经络中,与气血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它们分别与人体的脏腑相连,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任脉和督脉则分别位于人体的前正中线和后正中线,任脉主一身之阴,督脉主一身之阳,二者相互协调,共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按摩足三里穴,是补气养血的常用方法之一。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胃经是人体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穴更是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功效。经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增强气血的生成,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按摩时,可用手指按压足三里穴,每次按压3 - 5分钟,以穴位处感到酸胀为宜,也可使用艾灸的方法,每周艾灸2 - 3次,每次艾灸15 - 20分钟。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脾主运化,为生血之源;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按摩三阴交穴,可以同时调理肝、脾、肾三脏的功能,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对于女性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带下等妇科疾病以及失眠、健忘、头晕目眩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按摩时,可用手指点按三阴交穴,每次点按3 - 5分钟,以穴位处感到酸胀为宜,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

  血海穴,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脾主统血,血海穴具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的功效,对于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症状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按摩时,可将手掌掌心放在血海穴上,以顺时针方向按摩3 - 5分钟,以穴位处感到温热为宜,每天按摩1 - 2次。

  此外,按摩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等穴位,也具有很好的补气养血作用。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是任脉的穴位,具有补肾培元、温阳固脱的功效;气海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是任脉的穴位,具有补气益肾、调经固经的功效;神阙穴位于脐中央,是任脉的穴位,具有温阳救逆、利水固脱的功效。按摩这些穴位时,可以采用揉法、摩法、艾灸等方法,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方法和频率进行按摩。

  运动锻炼:促进气血循环的动力

  生命在于运动,适度的运动锻炼,是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运动,身体的肌肉得到锻炼,经络得以疏通,气血运行更加顺畅,从而达到补气养血、养生保健的目的。《黄帝内经》中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深夜慢读:csw888.com 丝袜小说网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