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变局

sp; “国内农药年产量230万吨,出口120万吨,出口以后,国外的大公司进行二次精深加工,制成高端的,我们做不出来的产品,在全球赚取超额利润。”

  “仅先正达一家在国内就有超过50家供货商。”

  “浙省新安化工之所以能做到国内第一,全靠和拜耳、孟山都、巴斯夫、先正达、澳洲新农等大公司有密切关系,长期合同工名不虚传。”

  “行业平均利润率仅6%,国内企业提供最优质的产品,赚取的却是微薄的代工费。”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只有20多个,长期生产仿制药,或者非专利产品……”

  在嘉禾的总部办公室里,因两起农化行业超级大并购来拜访的秦立军,得闻这些行业信息后,怔怔出神了许久,才喃喃道:“为什么不搞研发?”

  郭阳笑道:“全王的研发投入一直是国内最高的,刚开始的前几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甚至超过了100%。”

  秦立军恍惚了神,“别的企业只有1%?”

  “做得好的大企业才有1%。”郭阳沉吟道:“有个企业老板说得很准确,生存就已不易,何谈产品创新?事实上,国内代工的竞争力也在下降,印度在某些方面已超过了国内。”

  秦立军说道:“这样看来,国内农化行业的情况不太妙啊!”

  郭阳笑了笑,道:“再差还能比现在差吗?杜邦和陶氏合并,孟山都计划收购先正达,其实更多是迫于无奈。”

  秦立军说:“哦,郭总不看好这两起并购?”

  郭阳笑着点了点头,其实他心情不错。

  留在印度的程迪已通过库马尔的引荐,和孟买大学农业科学院达成了研发合作。

  农化行业的这两起并购也不出他所预料,早做好了心里准备。

  “对付生物入侵只是并购的一个由头,更重要的内核逻辑是企业运营出了问题。”

  郭阳分析道:“战略,转型,规模,这就是陶氏杜邦合并的内核,目的是着眼于效率和成本,是传统的并购,仍属于“抱团取暖”,缺乏创新思维。

  想靠陶氏杜邦解决老美面临的农业困境,无异于痴人说梦。

  美利坚本土最有希望解决问题的是孟山都。”

  秦立军没想过会得到这么一个答案,“孟山都和先正达合并,两大转基因集团联手,确实更难缠啊!”

  郭阳哈哈笑道:“先正达不一定会同意孟山都的收购。”

  “嗯?”秦立军讶然。

  “孟山都在欧洲的名声那么臭,业务又高度重合,先正达大概不会同意,而瑞士人铁定会阻止。”

  郭阳笑了笑,说道:“我认为中化收购先正达成功的概率都比孟山都高。”

  “中化!”秦立军这次真的吃惊了,“中化会收购先正达?!”

  郭阳笑道:“我刚才说的那些行业信息,在业内几乎人尽皆知。

  这次杜邦和陶氏合并重组,孟山都野心勃勃,拜耳和巴斯夫最近也动作频频,即便先正达不想卖身孟山都,心里也肯定慌得很,说不得也想找个援手,就看中化想不想出手了。”

  “很可能会吧。”秦立军沉吟了会儿,说:“国内这一盘散沙的情况,再让外资联合起来,以后农化行业可就真没翻身余地了。”

  秦立军顿了顿,又意识到话里有问题,补充道:“全王还是很可以的,进了前十,也是唯一一个只生产创新药的国产公司。”

  郭阳摆了摆手,示意自己并不在意。

  去年,全王的营收达到了创纪录的28亿元,植提、饲料添加剂、生物农药三大主要版块中,生物农药营收达到了12.86亿元,排名全国第九。

  但,当年全国生物农药的销售额也仅65亿元,全王占比高达19.78%。

  并且,这市场份额几乎全是从六大国际农药巨头手中虎口夺食抢过来的高端市场。

  所以,全王的体量虽小,但利润却不低,郭阳对此也很满意。

  不过,这些就没必要和秦立军显摆了。

  “全王还差得远呢。”

  秦立军说道:“嘉禾就没想过把先正达收购了?”

  “只怕会消化不良。”郭阳哈哈笑道:“全王吃些巨头们剥离出来的边角料就够了。”

  这时,郭阳放在桌子上的手机震动了起来。

  “巧了不是,中化的刘总打过来的。”

  秦立军笑道:“多半是猜到你在念叨他,快接吧。”

  郭阳接通了电话。

  “刘总,别来无恙啊。”

  “郭总,全王卖不卖?”

  刘德树一出声,就让郭阳心里直呼,好家伙,回旋镖最终落到了自己身上。

  “不卖。”

  “那嘉禾有没有兴趣并购先正达?”

  郭阳看了一眼秦立军,又再三思索了一会儿,说道:“算了,嘉禾和先正达很难产生1+1>2效应。”

  办公室里寂静可闻。

&ems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