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p; “你把这个带在身上干什么??”
“当时是为了有一个更稳定的射击依托。”
“可这个这么沉,你一直背着来不累吗?”
“就我给它安排的事来说,这点付出还是值得的,此次用完之后便可以原地抛弃了,但现在正是它发挥作用的时候。”
项骜说着已经把机枪在上面架好了,卢珊珊发现这和普通的三脚架还不太一样,或者说要复杂的多,除了有高低机、方向机等结构,还多了一个类似罗盘一样的圆形设备,她不认识这是何物,就问:
“这个是干什么用的?”
“周视瞄准镜。”
“啊?没听说过啊,机枪还用得着这个?”
“正常情况下是用不着的,但我现在要打‘间接射击’,就用得着。”
“这个我好像听说过,是不是把机枪枪口抬高,让子弹以弧度很大的抛物线打出去,然后再以几乎垂直的倾角落地,能够像下雨一样从头顶命中目标,对付躲在战壕、沙袋墙这种只能防御直射的掩体内的敌人很好用,对不对?”
“基本正确,很多老照片上士兵操作机枪对准空中瞄准被解释为防空,实际上那是不对的,当时在做的就是这个。
不过你说的有一点不准确:打掩体内的东西不是主要任务,打击暴露在空地上的集群步兵才是最主要的用法,对于大规模冲锋来说,此法的阻拦效果很好,在一战时期用的颇多。
国内也有很典型的应用战例,大概是1984年两山轮战期间,华夏这边在山头上修筑了一批‘负高’阵地,就是类似咱们所在的这种,比地平线要低,位于洼地之中。
里面装备的都是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机枪手操作时看不到敌人,只能看到一片天,然后会根据固定坐标或者观察哨提供的数据实施间接射击,让子弹曲射出去打击山坡上的越军。
大口径弹丸即便在空中消耗掉了所有火药燃气赋予的动能,通过自由落体下来后初速还能保持在100米每秒上下,对人体的破坏性依然非常致命。
有一个功勋阵地,用一挺77式在坚守期间以此法击退了越军数十次进攻,杀伤了近千人,击毙超过两百人,战后被集体授予了‘战斗英雄’称号。
只是这个战术的局限性也很大,主要是它全方位运用了炮兵压制的那套打法,想要奏效就得提前进行大量的计算,比如需用标杆固定射向、听取并记录繁杂的射弹诸元、根据诸元通过周视瞄准镜调整密位、再用专用的试射燃烧弹观察弹道,最后才是开打。
这一套下来需要机枪手掌握大量外弹道学知识,一整套流程下来耗时费力,不比操作火炮轻松,而且子弹又不是炮弹那样的爆炸物,只能点杀伤,所以效率还不高,对单个和小股目标的精度很低,如果开火频率上不去、参与火器不多的话,都有点拼概率的意思;而这种费力不讨好,导致在迫击炮越来越多后,‘间接射击’的战术就逐渐被淘汰了。
但事无绝对,当前用这一套,正当其时;表演马上开始。”
项骜一边解释,手上一边忙活,做的正是刚才说的那些确定计算、固定射向、观察诸元、调整密位等等等等,全部都是由一人独自完成,最绝的是他在准备期间,头明明是露在一点点用周视瞄准镜向外观察的,右手却在下面拿着一个小笔头于一张纸上刷刷点点,待看完了,上面也写下了密密麻麻的一大片,不是别的,全乃所需的数据。
“你不是说这个事很复杂吗?”
“是啊,不复杂的话我还用得着这么忙活吗?”他头也不回的说。
“可这起码得是好几个人协同才能完成的吧?你连个观察员都没有,怎么做到的一人分饰多角的?”
“脑袋快一点手快点就行了,我学过完整的炮兵外弹道学,而且把法军主要的几种压制火炮的操作流程都学来了,摆弄机枪干这事属于小意思。”
“这么难的事被你说的如此风轻云淡......”
“正常,就和那些天天玩还能考高分的学霸一样,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