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骨断筋折,反复来几下下场绝对不会比车祸好到哪里去。
而项骜此时站在河边看了看,然后将背包从肩上甩到前面,拉开侧面的一个储物模块开始从里面找东西。
随后他拿出了六个类似355毫升听装可乐的圆柱体管子,还有两条腰带一样的物件儿。
将六个分成两组,每组三个分别装在两条带子上预留的插孔内,接着将其中一条递给了卢珊珊,并道:
“系在腰上。”
“这是什么?”
“能让咱俩一步越过这条河的装备。”
“嗯??这么神奇吗?怎么用?”
这边没有回答,只是问道:
“你体重多少?”
“哎,突然问女生体重是一件很冒昧很不礼貌的事情你难道不知道吗?”
“我现在很严肃的询问你,没开玩笑。”
“嘁...54公斤。”
“加上你的装备估计总重在85公斤左右,那按一下罐体上写着‘2’的按钮。”
“哦。”
卢珊珊照做后看到项骜按的是“3”。
“拿好这个,等下听我口令,我说开始你就按,而在此之前你要做好原地起跳的准备,膝盖弯曲到你感觉力道最足的角度,在按下之后立即全力蹬地,剩下的事情交给罐子,它会把你安全的送到对面。”
项骜说的“这个”是一根连在腰带上好像小型台灯开关一样的黑色电线,电线的末端有一个简易塑料开关,看着也像小电器上的玩意儿。
随后这边倒数了三个数,在“三”喊完后发出了口令,接着两人同时按下,卢珊珊就觉着背后突然腾起一股强劲无比的推力,双脚发力的的瞬间整个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腾”的一下离开地面三米多,并向前飞去。
待划出一条抛物线并飞至末端时,也早已到了河对岸,并且身后动力关停的时间点把握的非常好,不早不晚,正好是距地还有一米多时,这会儿再自由落体,即便背着沉重的装备,也完全在关节的承受范围之内不会受伤。
项骜那边操作的自然比她丝滑的多,看起来就像跑步一样轻车熟路。
卢珊珊看了看身后还在冒烟的罐子,惊奇不已道:
“这次我可事先声明,我一点也不知道这是个啥,TVCS里也没有类似的装备,你从哪儿弄的?好神奇啊!”
“严格来说,这应该叫‘火箭腰带’,其实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20世纪50年代美国贝尔航天实验室有个工程师名叫温德尔.摩尔,这人首先发明了这个概念,不过当时的燃料技术没法和现在比,所以说是腰带,但只是用腰带固定在腰部,而主体实际上很大,是三个大型罐子,和火焰喷射器背后的钢瓶差不多。
这东西一直发展到到60年代末,随着高比冲燃料因为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项目的刺激而快速发展逐渐满足了要求,便小型化成了你我现在戴的这种;当时越战正酣,美军非常希望给单兵装备一种可以短距飞行,跨越丛林、沼泽、湍流的单兵飞行器,于是投资量产了一批装备到了前线,但反应并不好,主要是操作麻烦,对推力的控制不经过非常专业的长期培训根本玩不转,然后玩不转硬上的话就很容易摔伤。
外加此物并不能让士兵实现真正意义的‘飞’,只是利用化学能把人弹出去了,最远还不到300米,再后来以UH-1为代表的直升机成熟了,它也就失去了资金支持,虽然有人试图将其民用化,但依旧没有打开局面,至此算是被彻底抛弃了。
不过近些年来,随着特种作战理论的发展,利用单兵飞行器让单兵快速跨越极端地形的思路又回来了,所以‘火箭腰带’的类似项目重新上马。
只是以前没有攻克的操作问题现在依然不好啃,因此上马归上马,但大多还处于停滞阶段,或进展十分缓慢。”项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