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t;麦华陀操着生硬的官话说道,他身材高大,留着修剪整齐的络腮胡,一双蓝眼睛锐利如鹰。
"小小胜利,不足挂齿。"李鸿章淡然一笑,在主位坐下,"不知二位领事今日前来,有何指教?"
爱棠是个精瘦的法国人,他放下茶杯,直入主题:"李大人,我们观察到贵军作战勇敢,但装备...略显陈旧。大英帝国和法兰西愿意向淮军出售最新式的步枪和火炮。"
李鸿章眼中精光一闪,面上却不露声色:"领事先生好意本官心领了。只是朝廷有令,不得私购洋械..."
"李大人,"麦华陀打断他,"上海租界需要保护。如果淮军有更好的武器,对我们都有利。"他意味深长地补充,"价格可以商量。"
李鸿章端起茶杯,借着喝茶的间隙思考。洋人主动示好,这是难得的机会。但若处理不当,恐会惹来朝廷猜疑...
"此事容本官考虑几日。"他最终说道,"不过,本官倒想先请教二位,不知租界内可有精通西洋炮术的教官?"
两位领事对视一眼,露出笑容。
当日下午,上海道台吴煦派人送来请帖,邀李鸿章晚间赴宴庆功。
张树声拿着烫金请帖,面露忧色:"大人,这吴煦前倨后恭,怕是宴无好宴。"
李鸿章正在批阅军报,闻言头也不抬:"鸿门宴也得去。传令下去,备一份厚礼。"
华灯初上,道台衙门张灯结彩。吴煦亲自在门口相迎,他五十出头,圆脸微胖,一双小眼睛总是眯着,看似和善却暗藏精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大人!久仰久仰!"吴煦热情地拱手,"虹桥一战,大人威震江南啊!"
李鸿章还礼:"吴大人过奖。保境安民,分内之事。"
宴席设在花厅,陪客都是上海有头有脸的官员和士绅。
酒过三巡,一名姓赵的盐商突然开口:"听闻李大人的淮军英勇非常,不知能否长期驻守上海?眼下长毛虽退,难保不会卷土重来啊。"
席间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李鸿章。
李鸿章放下筷子,微微一笑:"淮军奉旨剿匪,驻防何处,当听朝廷调遣。不过..."
他话锋一转,"若上海父老不嫌弃,本官倒是愿意在此多驻些时日。"
"太好了!"赵盐商拍手,"有李大人坐镇,我等安心矣!"
吴煦眼中闪过一丝不悦,随即笑道:"只是...上海地小物薄,恐难供养大军啊。"
李鸿章早料到这一手,从容道:"吴大人多虑了。淮军自备粮饷,绝不扰民。相反,本官还打算疏通商路,让上海更加繁荣。"
"哦?"几位商人立刻来了兴趣。
"本官观察上海码头淤塞严重,商船进出不便。若能组织兵勇疏浚,再派兵保护商队,想必对各位生意大有裨益。"李鸿章侃侃而谈。
商人们纷纷点头称赞。吴煦见势不妙,急忙岔开话题:"李大人用兵如神,不知接下来有何打算?"
李鸿章目光炯炯:"慕王谭绍光虽败,主力犹存。本官已派人探查,其部现盘踞奉贤一带。淮军不日将主动出击,一举歼灭之!"
"这..."吴煦脸色微变,"大人初来乍到,不如先休整..."
"兵贵神速。"李鸿章斩钉截铁,"若等长毛恢复元气,上海危矣!"
宴席散去时,吴煦不得不承诺提供五千两军饷和城东一片营地给淮军长期使用。
李鸿章走出道台衙门,夜风拂面,他深深吸了口气。
"大人高明。"跟在身后的张树声低声道,"既得了实惠,又堵住了吴煦的嘴。"
李鸿章冷笑:"这些地方官,只知自保。若不逼一逼,怎肯出力?"
翌日清晨,李鸿章带着亲兵巡视虹桥战场。
春雨过后,战场上残留的血迹已被冲刷干净,只有折断的兵器和烧焦的旗帜还散落四处,诉说着那日的惨烈。
"大人,此战我军虽胜,但伤亡不小。"张树声指着地上几处掩埋的痕迹,"长毛火器虽不如我军精良,但人数众多,冲锋悍不畏死。"
李鸿章蹲下身,捡起一枚变形的铅弹,在掌心掂了掂:"西洋列强早已用上后膛枪,射程、精度远胜我们这种老式火铳。"
他站起身,目光坚定,"必须更新装备,否则下次遭遇长毛主力,胜负难料。"
"可是朝廷..."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鸿章沉声道,&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