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宁望书城>书库>历史军事>三塑强汉> 第507章 曹操纠结(2)

第507章 曹操纠结(2)

  可谁知道,徐州败得那么快,直让天下目瞪口呆。

  如今,徐州速败,时间没有了。

  最关键的是,曹操为了配合徐州,还下令让程昱、曹仁、夏侯惇在九江与护民军打上一场。

  结果就是损兵折将,六千兵马尽失。

  现在,压力全部到了扬州的头上。

  毕竟荆州从未主动招惹成公子。

  扬州则是击杀了护民军四千余人。

  程昱、曹仁、夏侯惇于摩陀山,设置了“五重打击”,竟然的三重打击没有发挥作用。

  两百护民军追杀两千曹军……

  护民军的战力让曹操心悸不已。

  “该死的袁绍,该死的董卓……”曹操暗自咒骂。

  其实,十常侍诱杀大将军何进,曹操是和袁绍一起陪着何进去皇宫的。

  只是他们都带着兵,都在宫门外等候何进。

  何进一人进宫之后,一直不出来。

  他们在宫外大声呼叫何进,谁知道宫墙上抛出了何进的头颅。

  袁绍被激怒,率兵攻破宫门,然后便是屠戮皇宫。

  曹操比袁绍聪明多了,他可没参与攻打皇宫,而是带着自己的兵马旁观。

  事后,他也想过前往青州投靠成公子,可袁绍发出《讨贼倡议书》,而且发现天下响应的人还不少,就知道诸侯割据的时候来了。

  虽然《讨贼倡议书》是以朝廷三公九卿名义发出的,可谁都知道,那是袁绍挂羊头、卖狗肉。

  知道是知道,可十几路诸侯还是出兵了。

  这说明什么?诸侯皆有私兵,各有地盘,这就是诸侯割据的前兆。

  为了让自己获取大义之名,也为了探究其他诸侯的虚实,当然,也是痛恨董卓乱汉,曹操在兖州散家财、招兵马,然后便参与联军。

  他此时暗自咒骂袁绍与董卓,是骂他们竟然不能多坚持一段时间。

  如今,他据江东,最缺少的就是时间。

  猛然间,曹操突然想到,成公子从青州崛起,好像也没用几年时间。

  而如今看成公子的布局,似乎早知中平五年将要发生什么一般。

  否则,以青州一地,他为何要养那么多的兵马?

  如果说成公子那时就有反心,联想到《汉报》上登载的“君主立宪制”,曹操又觉得成公子对皇位毫无兴趣。

  对“君主立宪制”,曹操已经反复研究过无数遍了。

  很明显,在“君主立宪制”下,谁做皇帝都无所谓,反正皇帝没什么真正的权力。

  哪怕说皇帝有丞相和内阁大臣的任命权和监督权,可那有什么用呢?

  一旦丞相和内阁势大,这两权形同虚设。

  至于兵权,说是归属皇室,可如果内阁断了军队的粮饷,然后自己暗建军队,那皇帝麾下的军队,恐怕瞬间就散了。

  更何况,在皇帝与军队之间,还有一个“兵部”。

  可见,大汉的军队是掌控在兵部手上的。

  准确地说,现在是掌控在兵部尚书成公子手上的。

  但随着时间推移,如大汉四百年历史上,士族长年累月向大汉军队中渗透一般,内阁也可以逐渐向军部渗透。

  反正内阁和世家大族一样,有钱有粮。

  可见,只要数十年的时间,皇室的军权就得暗落于内阁手中。

  曹操判断,自己都能够想到的事情,作为能设计出“君主立宪制”这样逆天机制之人,成公子不可能想不到。

  这就证明了,成公子根本没有当皇帝的心思。

  另外,大汉集天下十三州之力,都养不起十万军队,而青州养了数十万军队,可见青州在军队上的投入之巨。

  成公子不计成本,养那么多的军队,又不是为了造反坐上皇位,那为了什么?

  难道成公子真是一切为了大汉?

  曹操根本就不相信,这世上有如此忠汉之人。

  没见当董卓对朝臣举起屠刀之时,原来那些一直表示对汉室忠诚无比的重臣,瞬间噤若寒蝉了吗?

  整个朝堂之上,只有袁绍倚仗着自己“四世三公”的背景,敢于当面顶撞董卓。

  连自己在内,也只是想暗杀董卓。暗杀不成,就连夜逃出京都。

  所有这一切,只能说明成公子从中平二年起,对大汉日后走势,就有了自己的判断。

  而且,青州有至少三十万护民军,是直到成公子围了京都之后,天下方才惊觉。

  可见成公子隐藏之深。

  难道成公子知道中平五年,公孙瓒讨伐二张与乌桓叛乱会败?

  难道成公子知道朝廷会让青州出兵?

  难道成公子知道,朝廷拿不出粮饷,又想让青州出兵,会以让成公子“节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