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宁望书城>书库>历史军事>三塑强汉> 第484章 袁氏落幕

第484章 袁氏落幕

  全灭了?

  是的。全灭了。

  在汝南,当袁、许、丁三族全部被困于汝阳城中时,护民军每日便给城上守军读《汉报》或讲解青州百姓的幸福生活。

  没用几日,便有守城士卒公然打开了汝阳城门,使得袁、许、丁三族商议的,一旦守不住,就放上一把火,把三族财产全部烧掉,同时也把汝阳烧掉的阴谋,根本就没来得及实施。

  事后,打开城门的士卒说了实话:就是因为有人知道三族想与汝阳,包括汝阳城中的数万百姓玉石俱焚时,他们不想死,才打开城门,放护民军入城。

  而袁术以为他可以瞒天过海,从方城夏道的官道逃往汝南,可他们的行进速度太慢了,进入方城夏道才一天多,就被张合、于毒率兵给追上了。

  于是,袁术是一边抵抗,一边向汝南挪动。

  带了整个南阳世家大族的财产,说他们是挪动,都是在夸他们的速度了。

  终于,还有一天就可以走过桐柏山和嵖岈山之间的缺口时,袁术发现他们已经过不去了。

  在缺口处,足有两万乌桓精骑在等着他们。

  怎么会是两万?

  袁、许、丁三族已经围在汝阳,乌桓军团为了快速解决南阳战事,便多派了一万精骑。

  张合想到要尽快解决南阳战事,然后入汝南帮忙,岂知乌桓军团的毛童也是这么想的。

  这一路上,张合的征南军团,都在向袁术军喊话。一到了晚上,就会有人给宿营的袁术军读《汉报》……

  袁术几次想对张合军进行反击,结果发现哪怕出动一万人,也不是张合五千兵马的对手,梁纲和张勋二人,先后都被护民军射杀。

  袁术也看明白了,护民军最大的倚仗就是他们硬弓强弩。

  可看明白又有什么用?

  随着梁纲、张勋阵亡,袁术军的士气便已经衰落到了极点。

  此时,看到乌桓精骑铺天盖地地冲了过来,那还打什么?

  袁术军也是痛快,直接丢掉兵器,让开大路,跑到路边,然后抱头跪下……

  袁术倒也硬气,看到已经走投无路后,仰天大笑了三声,然后拔出腰间宝剑,直接秣了脖子。

  因为蔡成的到来,“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提前落下帷幕。

  不,还少了一个导致袁氏落幕的罪魁祸首:袁绍。

  说起来,袁氏可不是枉负“四世三公”之名。

  袁氏自从崛起于朝堂,就没出过一个庸官、贪官、恶官,而且在正史中,汝南袁氏在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袁氏的落幕,起于未有任何官职的袁绍,源于他给大将军何进出了一个馊主意:引凉州、并州兵马入京。

  而十常侍刺杀大将军何进后,袁绍又冲冠一怒,引兵直接屠了整个皇宫。

  不要说东汉已立儒学为治国之学,哪怕是在儒家被各国摒弃的战国,这也是大逆不道之举。

  由于袁绍私结党人、爱士养名,却不应朝廷征辟。

  袁隗曾为此呵斥过袁绍:“汝且破我家!”

  此言倒是促使袁绍应了朝廷征辟,可他却是应的大将军何进的征辟,投靠了外戚集团,进而惹出了大乱子。

  即便如此,袁绍还是有机会拨乱反正。

  正史中,董卓进京后,同是何进手下的都骑尉鲍信曾劝袁绍:

  “董卓控制强大的军队,将有叛变的意图,现在不早点儿设法对付,必定被董卓控制。趁着董卓刚到,士兵疲劳,袭击董卓,可以捉住他。”

  然而袁绍畏惧董卓,竟然不敢。

  可袁绍后悔吗?

  他自是后悔的。

  否则,他也不会当面顶撞董卓,然后逃出京都。

  可有胆量顶撞董卓,是倚仗自己“四世三公”的家世和袁氏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

  可他哪里想到,董卓可比他狠多了。

  他逃出京都,董卓即刻就下了通缉令,并斩杀了京都内袁隗全家。

  而因为蔡成来到东汉,他竟然连联军的盟主都没当成,从此便杳无音讯,不知所踪。

  袁绍没有循着袁氏本来的发展路线走,想另辟蹊径,估计他也是因只是袁逢的从子(过继来的儿子),袁逢死后,在袁氏一族中就不再受重视所致。

  结果,他自己没讨到好,原来积累的声望变成了天下声讨不说,还把整个袁氏一族给牵连了。

  想想正史中荀彧在官渡之战前,评价袁绍有“十败”,且最终都一一应验,便可知袁绍志大才疏,白长了一副好皮囊。

  当然,他之所以在东汉末年有过一段风生水起的日子,也是因为他有一副好皮囊。

  在东汉,身材、相貌可是极为重要的。

  君不见,庞统就是因为相貌不遭人待见。

  他投曹操不成,哪怕为“火烧赤壁”作奸细,为曹操献上“铁索连环计”,孙权仍然因嫌他相貌丑陋而不给他一官半职,哪怕是刘备收留了他,也只是给他一个小小的县令。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