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宁望书城>书库>历史军事>三塑强汉> 第469章 连夜出逃(1)

第469章 连夜出逃(1)

  “不弃械者死!不降者死!”

  护民军的吼声,冲击着所有袁术军的耳膜,震得袁术军的脑子“嗡嗡”作响。

  袁术军的队伍虽长,可护民军的人也多呀。

  一万多人,从大路两旁夹击而来,下令投降的声音又是震天响,而袁术军连结阵都做不到,如何抵抗?

  在冷兵器时代,步战不结阵,战力要比结阵下降八成还不止。

  越来越多的袁术军丢掉兵器,跪地投降。

  至于运送粮草的那些车夫,在军号响起之时,就不约而同地停下马车和牛车,然后就蹲在车旁开始瑟瑟发抖。

  在护民军的喝令下,投降的袁术军,以千人为单位,都围坐在大路的两旁。

  然后护民军才冲上来打扫战场。

  一万对一万,袁术军几乎连一箭都未射出,就全部投降。

  如此也印证了什么叫乌合之众。

  古代的军队,如果不经过正式的训练,就是乌合之众,基本没有战力。

  这也是为什么黄巾起义,席卷大汉八州,人数高达数百万,最后却被朝廷派出的十数万军队给灭了的原因。

  普通百姓,哪怕就是给他们刀枪,他们也只会胡砍乱刺,完全没有章法。

  鲍韬、邓辰只能原地休整,等待张合派兵马来接收这些俘虏。

  鬼使神差中,他们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围点打援,让鲍韬暗自兴奋不已。

  不过,好处是他们夺得大量粮草,征南军团的粮草暂时不愁了。

  袁遗捡了一条命。

  因为之前那一枪,虽然刺得不深,却造成了袁遗腹内出血。

  如果不是征南军团的随军军医会动手术,止住了袁遗的腹内出血,袁遗绝无活路。

  袁遗的亲兵队长亲眼看到护民军就在大路旁,搭起帐篷、架起手术台。

  然后就看那军中郎中,直接用刀把袁遗的伤口划开,又拿着一根长长的铁针,用他不知道是什么做成的线,在袁遗的伤口上来回穿梭。

  这个过程中,袁遗的鲜血不断地往外流,手术台下积累了很大一片血泊。

  一刻钟后,军中郎中开始给袁遗包扎。

  包扎前,还在袁遗的伤口撒上不知名的药粉。

  之后,那军中郎中就吩咐亲兵队长,说是袁遗失血过多,命虽然保住了,可哪怕几个月后伤口好了,身体也会长时间的虚弱,必须要长期保养,且要多吃肉食。

  军医还建议:如果袁遗本人不反对,最好是送到京都,那里有大汉医堂总部,无论是医疗条件,还是保养条件,都好上很多。

  这也是军医看在袁遗下令投降的份上,才给出如此建议。

  此时的袁遗早已处在深度昏迷中,哪里还能表示同意还是不同意?

  于是亲兵队长就帮袁遗表态,愿意把袁遗送往京都。

  随后,鲍韬和邓辰就迎来了意外之喜。

  邓辰告诉鲍韬,说是护民军就处在鲁阳通往宛城的大路上。

  一旦军团长攻克鲁阳,必然会有很多溃兵往宛城逃。

  只要他们把护民军的军旗都收起来,外面打的都是袁术军的军旗,那些溃兵必然会自投罗网。

  鲍韬听了邓辰的建议,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这个小辰子,不愧是邓奉的后代,反应就是快。

  两人马上下令按此布置,外围的护民军,都换上了袁术军的军服。

  于是,从鲁阳跑过来的溃兵,看到袁术军的军旗,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家的大门了一般,飞快地跑入护民军的阵仗中,然后就被护民军带去了战俘营。

  仅用这一招,鲍韬、邓辰直接收纳了将近两万从鲁阳逃过来的溃兵。

  至于剩下的溃兵,以邓辰的估计,根本就没往宛城方向跑,而是直接跑回家了。

  不过,这一招却没有捉住纪灵。

  纪灵的亲兵队长极为机灵。

  他远远就发现了不对,没敢靠过来,而是带着纪灵,骑马绕过护民军,逃回了宛城。

  一天后,张合派来的五千兵马,才到这里接收了全部战俘。

  而鲍韬也利用等待来接收之人的时间,用袁术的粮草,再次制作了大量干粮。

  不过,可能有上一段时间,鲍韬这一万多兵马,再也吃不上“公子粮”了。

  准确地说,是吃不上肉羹了。

  他们身上的肉干,所剩无几。

  不过,有了这段时间的休整,这一万多兵马,又变得生龙活虎,还信誓旦旦地向鲍韬和邓辰保证,他们接下来,可以每日行军一百八十里,保证不会误了袭取襄乡。

  纪灵回到宛城后,见到袁术只说出三个字,就又昏死了过去。

  哪三个字?

  逃!快逃!

  鲁阳一仗,或者说,只是城头一战,不到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