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宁望书城>书库>历史军事>三塑强汉> 第424章 徐州风云(1)

第424章 徐州风云(1)

  陶谦为何如此迫不及待?连年节都未过完,就急于起兵了?

  要知道,冬季未过,士兵随时都要取暖,起兵所要付出的钱粮都要比春季起兵多得多。

  更何况还要准备足够的御寒衣物,以及取暖用的木柴。

  要不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何称《春秋》?

  皆因古代冬夏是不宜出门的季节,更遑论用兵了。

  这还要从刘备返回下邳说起。

  自从“讨董联军”收到吕布要撤出京都的通知后,刘备根本不等了,亦未去京都西门迎陛下回京,直接率兵返回了徐州。

  不是他不想去迎陛下回京,而是他的官职不够,没他的份。

  如果陶谦来了,自然官职足够。

  可当前刘备只是徐州别驾军从事,官职大小连一郡太守都比不上。

  此时的刘备,和《三国演义》中不一样。在《三国演义》中,他什么事儿都想凑上一腿。

  这次,他可不想硬凑上去丢人。

  他只是受陶谦派遣来联军露个脸,以表示徐州也愿意响应“讨贼倡议”。

  既然事情已经解决了,陶使君的目的已经达到,还留在这里做什么?

  一路上,刘备可一点没耽搁,比吕布早了四五天,便抵达了下邳。

  陶谦听完刘备讲述京都的各种事情后,面色阴沉似水。

  原来青州护民军如此厉害,仅仅一年半,就收乌桓、剿羌胡、灭董卓……

  而且,竟然还把吕布给逼到徐州来了。

  为何逼吕布入徐州?

  自然是不想放过吕布祸乱京都之罪,待吕布入徐州后,顺带连徐州一起剿灭。

  可陶谦可心不接纳吕布兵马呀。

  陶谦自然是要接纳的。

  上次“兖徐犯青州”后,青州再无兵马。

  这五年期间,陶谦为对付黄巾残余,勉强又招募了将近五万兵马,多数来自他的故乡丹阳郡。五万兵马分别交予臧霸和孙观两人,至于刘备也分到了数千兵马。

  如今,吕布带着数千并州狼骑,和少量步卒,加起来也有近万人,对陶谦来说,犹如雪中送炭一般,恰好可以充实他的徐州军,他如何不接纳?

  哪怕就算是他不接纳吕布,难道青州成公子就愿意放下他当年犯青州之事吗?

  可见,是否接纳吕布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只要吕布一入徐州,他就摆脱不了与反贼相通之罪名了。

  看来这成公子确实是想报当年“兖徐犯青州”之仇啊。

  突然之间,陶谦有了一种想效仿当年泰山郡太守张举,直接弃官逃跑的冲动。

  连幽州十几万叛军、凉州十几万叛军、董卓近十万兵马,都不是护民军的对手,那徐州这三五万兵马,又如何能挡得住护民军的进攻?

  陶谦这个后悔呀。

  当初为何要听朝堂重臣和徐州士族的建议,派兵去破坏青州春耕呢?

  只不过,陶谦也知道,他能坐稳徐州刺史这把椅子,全靠徐州士族的支持。

  陶谦思忖良久,只好召集徐州的文官武将和士族代表一起商议。

  徐州何去何从,他一个人根本就决定不了。

  可这些人济济一堂,听了刘备介绍了护民军之战绩后,个个大眼瞪小眼。

  他们能怎么办?

  哪怕现在士族都拿出家底,招募士卒,扩大徐州兵力,可这些新兵又如何是护民军的对手?

  半晌后,陶谦见没人开口,便看向刘备。

  “玄德,你在琅琊做国相数年,对青州及成公子最为了解。你可有应对之策?”

  刘备一脸为难,沉吟了半天才开口。

  “使君,备有三策,可供诸位参详。”

  “玄德快快道来。”陶谦大喜。

  “上策,使君向朝廷上表请罪,尽将当年‘兖徐犯青州’之过揽于己身,则可护徐州士族,亦可得当朝三公九卿之好感。

  “成公子之人,胸怀宽广,必不会计较于使君。

  “中策,联络讨董贼各部联军,使其尽聚徐州,建‘讨蔡联军’,与各方诸侯共抗之。

  “联军各诸侯多为士族出身,必与残害士族之成公子势不两立。

  “下策,联络扬州陈温、荆州刘表以为退路,并由扬荆二州为后援,进可抗青州之军,退可依大江之险。”

  刘备说完后,便眼观鼻、鼻观心,再不多言。

  很明显,所谓的上策,便是出卖陶谦一人,保朝堂重臣、徐州士族及当年参与之臧霸、孙观等人。

  士族可是知道当年琅琊国士族的下场。

  凡是参与了“犯青州”之士族,如莒县萧家,萧建与其他参与之族人,皆被押往京都腰斩于市,萧家财产全部被没收,族人沦为普通农户。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