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如果真能做出来,那么在微观领域里的应用潜力是极大的,包括医疗、超精密加工领域里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的。
然后还有一大堆前沿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前沿技术,比如全电推(等离子推进或霍尔推进)技术,这东西甚至都算不上黑科技了,智云集团去年就把这东西用在了智云卫星上……现在新发射的一些大型卫星,很多都已经使用了全全电推进,智云卫星的超大型同步通讯卫星就是采用这一技术的典型产品。
然后什么人工智能啊,量子计算,超导这些东西……在智云集团里甚至都不算什么黑科技了,只能说是前沿科技……因为都已经有了。
而人工智能和超导,量子计算这三大类技术结合起来,还诞生了可供商业化的量子计算机……不是现在外头那些几十个量子比特的那种理论研究产品,而是可以实现数万量子比特,未来几年甚至能够达到数十万量子比特的,可以大规模商用的商用产品。
智云集团目前正在利用MMK34常温常压超导材料,以设计研发下一代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目前正在进行量子芯片方面的设计,预计明年初就能够得到第一代采用MMK34材料的常温超导量子计算机,设计指标达到了一万量子比特,远远超过年初的时候,智云集团发布的量子计算机模型。
智云集团在上半年的时候发布了早期试验的量子计算机,量子比特不过三百多而已,虽然性能超过了国内外其他的量子计算机的水准,但是依旧不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潜力……只能在少数特定领域里使用。
所以科学界里一开始稍微讨论了一会,但是很快就没人关注了,至于普通人就更不关注了。
但是数百量子比特,和数万量子比特,乃至规划中的数十万量子比特的计算机,其性能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
前者只是展示技术的试验用模型,撑死了用于极少数特殊领域的复杂计算。
而后者,那可是奔着大规模商用去用的,智云集团的量子计算机项目组,都已经在开发量子计算机所使用的底层核心系统构架,让量子计算机也能够和电子计算机一样,用于各种复杂运算了。
同时,智云集团内部,也已经在谋划利用这种超导量子计算机组建量子超算了。
智云集团里的各种黑科技项目极多,还有一大堆已经算不上黑科技,但依旧是最前沿的技术项目,然后还有一大堆理论、基础类的科研项目,又到处搞赞助,和高校,研发机构进行合作搞基础研发。
要不然,智云集团也不至于每年花掉如此庞大的研发经费啊!
搞到现在,连徐申学自己都不知道智云集团里到底有多少研发项目,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
除了一些大型,核心项目外,其他徐申学也不知道每年新增了多少项目,又砍掉了多少项目!
没错,智云集团每年都新增大量项目,同时也会砍掉大量的研发项目。
别以为智云集团家大业大,就不会砍掉研发项目了……实际上智云集团里的每年新增的研发项目多,但是砍掉的研发项目也多。
项目失败了,一般来说技术人员换个项目继续搞研发就好了,反正集团里的研发项目数不胜数,怎么都能安排,如果是资深技术人员还可以自己发起新的研发项目。
稍微有点过得去的理由,再加上履历可以的话,一般技术委员会都不会卡资深技术人员的研发项目!
除非特殊情况,一般都是只砍项目不炒人!
理由也很简单,能够入职智云集团,搞各种前沿科技研发的技术人员一般都是高层次的技术人员了,这种人其实很不好招……
怎么说呢,说几个数据就可以理解了。
985高校,每年录取的新生大概在十八九万人左右,这是文理科都一起的新生总数,其中的理科人才只有一部分而已。
其中部分理科生,能够读到硕士、博士的就更少了。
智云集团的人事部门,每年都盯着各所高校里的那些潜力高素质人才,对于优秀的人才在他们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往往就直接提前抓人签署第三方协议了。
放眼全国,其实能够从事前沿技术研发的技术人才没多少的……顶级人才的匮乏都逼着智云集团和各高校进行合作,出钱出力一起搞合作院系,要么是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出钱出力帮着一起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顶级人才是很稀缺的,招进来都不容易,哪能随便炒掉啊……对方提离职,智云这边还会各种挽留呢。
项目失败了不要紧啊,我给你开个新项目啊……想要做什么项目你随便提。
待遇不行,我找人事再谈谈啊,保证给你业内顶级的薪资待遇啊。
顶级人才的稀缺和匮乏,导致智云集团对高级技术人才是非常优待的,待遇以及尊重都有,项目失败了那就换个项目折腾呗……智云有的是钱,不差他这点研发经费……至于工资之类的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几百几千万,甚至上亿的研发经费都给了,也不差你那几十百来万的年薪。
所以,智云集团里其实存在一大堆各种研发项目搞了好多年,屁商业成果都没有,但是依旧在职搞研发的科研人员,还养着一大堆搞数学的,搞理论物理等各种基础学科的科学家。
这在其他企业里,其实很难看见……因为不管怎么看,这都是妥妥的亏钱货,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官方、高校去做的,很少有企业自己去做。
不是企业短视,而是真的会血本无归!
但是智云就是做了!
为什么?
因为徐申学需要基础学科里的顶级科学家们,在基础理论上获得突破,来帮他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