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钟里,就增加到了每秒一两千米的超高速,而且这个速度还在继续上升当中。
此时,地面上的人们已经无法用肉眼观察到五号火箭了,只能由地面上的先进观测仪器,观测到火箭的情况。
不过地面控制室里,依旧能够看到火箭的画面情况,这是火箭本身所携带的摄像机实时传输回来的画面。
徐申学在屏幕上看着这个监控画面,火箭的发动机还在继续工作,推动着火箭上升高度,加快速度,同时画面里已经出现了地球的宏观画面。
火箭继续爬升了数十秒后,随后只见画面里的一级火箭发动机关机,随后一二级火箭分离。
二级火箭上搭载的真空板朱雀发动机点火,继续推动着二级火箭往更高的高度进发,在达到更高的高度,空气密度进一步减小之后,将会抛弃整流罩,然后轻装继续加速朝着太空飞去。
它要把搭载的两枚通讯卫星的速度,加速到最终超过一万米每秒,以维持数百公里公里的轨道高度,等它达到预定高度后将会释放卫星,然后使用最后一点的剩余燃料,调整姿态方位,让自己再入大气层进行燃烧,并且确保最终残骸要落入空旷不会残生附加伤害的太平洋。
二级火箭继续它的太空之旅的时候,已经分离的一级火箭先是呈现自由飞行的状态,但是很快一级火箭的飞控系统控制火箭进行姿态调整。
简单来说,就是把头尾换个方向!
紧接着……发动机再一次点火,发动机产生的巨大推力推动着火箭迅速朝着地面落去,其速度相当夸张。
火箭的发动机工作一小段时间后,再一次关闭,火箭在惯性以及重力下朝着地面呼啸而下!
火箭迅速降低高度,很快就从空气极为稀薄的超高空进入空气密度比较大的高空,然后是降低到一万米。
这个时候,眼力好的人,已经能够晴空万里的蓝天背景下看见这么一个小黑点了。
这个小黑点没有什么火光,只是就这么直愣愣的从万米高空一路砸下去,而且速度极快。
不用多久,火箭就已经下降到人们可以看清楚的程度了。
此时,火箭的姿态再一次调整,火箭舰体上的栅格方向舵,以及姿态调整用的喷气口迅速把火箭的姿态调整为火箭发动机朝下的笔直下降状态。
而这个时候,距离地面已经相当近了,很多人都是忍不住担心,这火箭会不会就这么一头扎进大海里。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火箭的发动机再一次点火,喷出来了巨大的火光!
高温高速的尾气,给火箭带来了庞大的动力,迅速给火箭减速,然后火箭持续减速,并一路调整方位,最后来到了海上回收平台船的上空两三百米高的高度。
尽管这一场面,在这片发射场里已经出现过三十几次了,但是人们每一次看见这个场面,依旧会震惊无比。
哪怕这个时候,火箭都还没有完成回收,但是仅仅是这一连串的姿态调整,发动机再一次点火,把急速下降的火箭减速到这个程度,已经足以让很多人震惊了。
而且震惊的还不是普通人,而是业内人……
不说其他航天机构了,就说太空探索公司这边,马斯克看着网络直播的这一幕都是羡慕无比。
火箭回收技术的难点非常多,但是其中的发动机多次关闭,点火以及火箭的姿态调整,绝对是最为核心的技术。
传统技术路线里,一级火箭上使用的火箭发动机这东西就是一次性的,根本不考虑什么重复点火,更别说先后点火好几次了。
然而南门航天的一级火箭,在整个发射过程里会经历三次点火……
发射点火一次;一二级分离后点火一次让火箭返回地球;降落之前点火让火箭减速平稳降落。
而姿态调整的话,除了飞控,方向舵这些外,还有一个更关键的技术,那就是主堆发动机的喷口是动态的,是可以不断调整方向的,并且在回收的最后步骤里,为了控制火箭的姿态平稳,其变化幅度非常快。
这一系列加起来,就让一级火箭的回收技术成为了难度超高的技术,太空探索公司方面虽然进行了多次的垂直起降试验,并且都获得了成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从来都没有进行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收试验,也就是把发动机关闭,然后再来一次启动,并让发动机的变量来调整火箭姿态。
这是个极大的技术难题,他们还在为此而努力。
但是南门航天这边,其回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从一二级火箭分离,返回地球,再到现在的发动机点火,减速,对准回收平台。
这一整套下来是顺畅的不像话。
并且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主要是其下落速度太快,发动机只是简单点火了几秒钟,姿态稍微一调整,就直接到了海上回收平台两三百米的高度。
这意味着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第二次调整的余量……当然,这是外人的看法,实际上五号B火箭的整个回收过程都是由飞控系统精确计算的,并且整个过程是动态的,飞控系统会根据情况的持续变化而调整方案。
所以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现在这枚N5B7号一级火箭的发动机尾流,其实是在持续变动着的。
火箭对准了下方的回收船后,火箭继续下降高度,降落支撑架也早早已经打开。
于此同时,火箭上的飞控系统和回收平台上的系统已经进行联动,海上回收平台的系统,正在控制着船只四面八方的多个螺旋桨进行做功,确保船只在海面上不移位,不晃动。
这一技术也是相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