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宁望书城>书库>历史军事>四合院:我的一亩三分地> 第255章 这可是鼎鼎大名的北大呀!

第255章 这可是鼎鼎大名的北大呀!

  “额叫王建华,都是咱们考古专门组大二的,系里派额来接你们这一届的‘新兵’。”

  “其他新生刚才已经领进去了,就差你啦,肘,咱们边走边聊。”

  学长笑容爽朗,一口略带豫省口音的普通话,很自然地伸手接过何雨弦肩上背着的行李。

  包袱里装的是何雨弦全部家当,主要就是一些换洗衣服,牙缸牙刷一类的生活用品,倒也不是很重。

  学长一片热心,何雨弦不能辜负了学长一番好意,“谢谢王学长!”

  “甭客气,以后就是同学啦。”

  王建华边走边熟稔地介绍起来,“顺着这条路走,是咱们进校的主道。你看前面这石桥,叫校友桥,桥底下就是勺海,其实也是未名湖的一个小犄角。”

  “对了,未名湖你听过吧?就是有名的‘一塔湖图’,那边那座塔瞧见没,那就是博雅塔,再那边是图书馆,”

  “对了,未名湖里不让游泳哈,也不能钓鱼,被逮到了全校批评!”

  “过了桥,正对着那栋大屋顶、特别气派的楼,瞅见没?”

  何雨弦顺着学长指的方向望去,一座宏伟的宫殿式建筑矗立在道路尽头的绿树丛中,飞檐翘角,稳重庄严。

  “那是办公楼,叫贝公楼下学校行政部门好些就在里头。不过咱们学生没事儿一般不去,主要是认认门儿。”

  他们沿着湖畔的林荫道向东走去,脚下是鹅卵石或青砖铺就的小路。

  右边是开阔的未名湖,湖光水色,远处博雅塔的倒影清晰可见,湖边三三两两有抱着书本的学生或低声讨论,或静坐读书。

  “左手边这片楼,”王建华指着湖边北岸一溜古色古香、但样式较为朴素的青砖二层小楼。

  “瞧见没?德、才、均、备、体,五座斋,就是咱们大部分男同学的‘家’了。咱们历史系男生,基本都住德斋和才斋。”

  陈明仔细看去,德斋(1斋)和才斋(3斋)紧挨着,离湖边很近,位置确实优越。

  “喏,就前面那两座,离水最近的是德斋,隔壁是才斋。考古专门组分属历史系,你们这一届新生都是分外德斋,这里有一点好,去哪儿都近!”

  王学长的语气带着点自豪,顺手把烟头在地上捻灭了。

  “离上课地方很近吗?”

  “近得很!”

  王建华手指向南,“看见那座大点的灰砖楼没?那就是‘文史楼’,就在湖边上,是咱们文科学生上大课的主战场!哲学、中文、历史的大课基本都在这儿上,门前的台阶可是最热闹的地儿之一。”

  何雨弦努力记着方向,文史楼的位置确实很方便,就在宿舍区的斜对角,过条路就能到,两三分钟的事。

  “那咱们考古专业的课也在文史楼?”何雨弦问道。

  “理论课大部分在文史楼或者静园的小教室。”

  王建华边走边说,已经快接近德斋了,“但咱考古不一样,重实践!学长给你透露点‘密地’。”

  他神秘地笑笑,朝北指了指,“瞧见那片树木更茂密、有点荒又有点安静的地界没?”

  “那是‘鸣鹤园’,咱们系在那儿有个‘考古标本陈列室’。”

  “以后你要学得石器怎么认,陶片怎么分,骨头怎么看,都得往那儿跑。”

  “有时候老师带我们整理点新挖出来的坛坛罐罐,也在那附近的平房干活儿,可有意思了!”

  这么一听,还蛮有意思的嘛。

  何雨弦对即将开始的考古学习有了那么一丢丢期待。

  “最后,最重要的事儿!”

  王建华拍了拍肚子,又指向宿舍区东边一个体量庞大、看起来像是食堂兼礼堂功能的建筑。

  “瞧见那个大屋顶了没?那就是咱们的‘命脉’——‘大膳厅’!”

  “吃饭就那儿,凭饭票(主食)、菜票(副食)买饭。伙食按国家大学生标准定量供应,记得早点去排队,去晚了油水大的菜可就没了!”

  说着话,他们已经走到了德斋和才斋门口的小路上,宿舍楼门口张贴着欢迎新生的标语,人来人往,进出的都是年轻的面孔,充满了生气。

  “好了,前面就是你的‘新家’了,走,先去认认宿舍门,安顿下来,然后去教室领饭票和课程表。”

  “别担心路不熟,这燕园看着大,住两天就摸清了。”

  咱历史系地方就在文史楼,考古陈列室在鸣鹤园,吃饭去大膳厅,记住这几点,基本丢不了!”

  “赶明儿有空,我再带你去转转图书馆,那更是咱们淘知识的宝地!”

  “谢谢学长!太有用了!”何雨弦感激地点点头,对王建华提供的宝贵信息铭记于心。

  他抬头看了看眼前古朴的斋舍楼,又回望了一眼波光粼粼的未名湖和雄伟的博雅塔,深吸了一口气,心中更加踏实,终于真真切切地感觉自己成为了一名北大人。

  何雨弦刚准备走进德斋红楼,冷不丁又被学长叫住。

  “忘了给你说了,路对面用篱笆墙隔开的那灰砖楼上静斋,女生宿舍。”

  “有事没事都别往那边凑,离得近了都得挨批评!”

&e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