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

emsp; 前有宣王宁阆,后有太监马三钱,再有北三殿、御膳司、宫门禁军等的守卫松懈,桩桩件件,又岂是宁诩这个穿书才几个月的试用期皇帝,和夏潋这个新手秘书能解决的?

  段晏身在昭国京城中这段时日,应该早已将外强中干的昭国弊端摸索得清清楚楚。

  再加上他突兀地选择在一个其实并不十分合适的时机匆忙行事……

  宁诩心里隐隐有了点预感,垂下眸,又对夏潋道:“明日请兵部尚书来一趟御书房吧,朕有话要对他说。”

  *

  第二日,年逾四十的兵部尚书忐忑不安地踏进御书房。

  他是几月前由兵部侍郎擢升至尚书之位的,上一任老尚书跟着先帝奔赴与燕国对战前线,因为舟车劳顿,病成了偏瘫,只能告老还乡,让他捡了这个漏。

  吕疏月就是他的小儿子,不过兵部尚书家中妻妾众多,对这个小儿子没太多印象。

  他资历虽浅,宁诩却没有给他甩脸色,依旧以礼相待,请他坐下。

  “陛下召臣来,所为何事?”兵部尚书小心问。

  宁诩坐在御案后,默了默,才道:“朕是要叫你近日整顿好军备,调配些兵力到燕国边境、京郊外,随时待命。”

  兵部尚书心凉了。

  自上一战后,昭国内的军力几乎折损大半,直至现在也没能恢复一二成。

  他倒是想调配兵力,但也要用足够的兵力给他调配啊!

  先前听闻燕国质子失踪的消息后,兵部尚书是连日不能成眠,就怕这一日到来,但不论他如何担忧,还是从宁诩口中听见了。

  “陛下……”他颤巍巍道:“是又要和燕国开战了吗?”

  宁诩无奈:“只是做好准备,没说马上就打了。”

  就算现在要打,打得过吗?

  燕国境内兵力仍留多少,他并不清楚。但就凭段晏毫不犹豫地逃出宫一事,可见他们并不畏惧昭国出兵。

  燕国与昭国不同,燕国现在皇位上坐着的,可是位举国称赞的明君,数十年来励精图治,将从前弱小的燕国治理成了一方强国。

  而反观昭国,却是每况愈下,尽显颓败之势。

  宁诩心里沉甸甸的,还要分神劝慰六神无主的兵部尚书,最后也累了,道:“总之你就按朕说的先去做吧,别想太多。”

  兵部尚书抹了把要出来的眼泪,应了。

  正事说完了,两人相对无言片刻,宁诩又开口:“那你就先回去吧。”

  尚书点点头,站起来往外走了几步,还没迈出御书房的大门呢,就见外面一个人身影匆匆赶来。

  定睛一看,是兵部的一个郎中。

  兵部尚书正在想,为何自己的人会跑来御书房寻他,就算事情十万火急,也不必立即就撞到陛下跟前来啊?

  除非是……要马上让他和宁诩都第一时间知晓的事情。

  兵部尚书的心突突跳了起来。

  那郎中急走至御书房内,行了礼,擦了下头上的热汗,道:“陛下,尚书大人,边境有急报送来。”

  他手里握着一封皱巴巴的信纸,宁诩瞥了一眼,没让他上呈,只说:“你讲一讲。”

  那郎中于是道:“边境的驻军几日前得知燕国境内的消息,那原本为质子的七皇子段晏,出现在了燕国京城中!”

  兵部尚书瞠目结舌,宁诩握紧了手里的笔,语气镇定:“还有呢?”

  郎中犹豫了一瞬,还是如实禀报:

  “据闻,燕国七皇子归国那日,城中的百姓皆夹道相迎,欢呼不已。而燕国朝廷对外声称七皇子只是出外游历了一段时间,索性将曾经为质一事全然抹消了!”

  第35章 第 35 章 腰酸得厉害,每天嗜睡不……

  燕国皇宫, 帝王寝殿内。

  因病中的皇帝不能见强光,故而殿内四处都垂了莲青色的薄纱,层层叠叠的, 只能在最靠近床榻处瞧见一些烛光。

  段晏跪坐在榻前, 接过旁边太监递来的碗,搅了搅里面的汤药, 一阵极苦的味道四溢而出。

  榻上苍老的皇帝昏迷着, 多日不见, 原本意气风发的一代明君鬓生白发,面上布满皱纹,因为连日的昏迷无法进食, 双颊消瘦, 暮气沉沉。

  一旁伺候的宫人见段晏端着碗, 于是主动走近, 想要将皇帝扶着坐起来。

  不料他刚一动作, 段晏忽然像是瞥见什么,低低道:“别动。”

  宫人怔了一下,随即听见皇帝嘴里喃喃说了声什么, 那无力耷拉着的眼皮颤抖起来, 许久后,终于挣扎着睁开。

  “陛下醒了!”一并跪在附近的御医欣喜道。

  段晏重新将碗放下, 伸手帮忙将皇帝扶坐好,而后才退两步, 行了大礼:“父皇。”

  燕国皇帝定定看了他一会儿,浑浊的眼睛里显出了一丝亮光,沙哑道:“我儿……终于,咳咳……回来了。”

  “儿臣不孝, ”段晏说:“阔别父皇多日,也未能及时在病榻前服侍。”

  许是见到最喜爱和看重的皇子,燕国皇帝的精神好

上一页下一页